补气补血补阴补阳药40味,专门针对全身气血阴阳大亏虚。 《论阴阳与生命之本》
发布日期:2024-10-14 12:06 点击次数:195
文/罗华昌中医
古中医防未病,保民众大健康。
图片
朋友们,咱们先看上篇, 《论阴阳与生命之本》 下篇看补气补血补阴补阳药40味,专门针对全身气血阴阳大亏虚。
《论阴阳与生命之本》
咱们生活的这个世界里,阴阳就如同天地的两面,万物的存在与变化都靠它们共同构建。阴阳的本体呢,就跟天和地的关系差不多;它们的作用啊,就像水与火之间的互动;它们的变化呢,又如同形与气的相互转化。
从生和杀的角度来讲,阳主要管生,阴主要管杀。天热的时候,我们能明显感受到阳的力量;天冷的时候呢,阴的气息就更明显了。在生化的过程中,一般都是阳在前头引导,阴在后面跟着,阳给予,阴接纳。生命刚开始的时候,先天靠气来塑造形体,这就是阳生阴;到了后天呢,又依靠形体来化生为气,这就是阴生阳。
我们的身体呢,形体可以看成是精,精就像水;神就如同气,气就像火。阴阳二气啊,最忌讳的就是失去平衡。平衡的时候,气息和顺,万物都能生长;不平衡的时候,气息紊乱,就可能带来危害。就像古书上说的,阴平阳秘,精神才会正常;阴阳一旦分离决绝,精气也就没了。这其实就是在提醒我们要时刻注意阴阳的平衡,这样才能保住生命的生机。
阳是单数,阴是双数。双数的阴代表着后天的形体,单数的阳象征着先天的气。神是由气化来的,气又是从上天来的。让我们身体产生的,是真阳之气;让我们身体成形的,是真阴之气。比如说,女子十四岁、男子十六岁的时候天癸来了,这就说明阴的生成比较晚,而且形成挺艰难的。而人到四十岁的时候,阴气就自然减半了,这又说明阴衰退得比较早,还容易凋零。所以啊,人在十六岁以后到四十岁之前这二十多年,身体比较强盛,之后形体就慢慢衰退了。
一般来说呢,阳的特性常常是充实的,阴的特性常常是虚空的。有人觉得阳常常有余,阴常常不足,还做了一些补阴的药丸,甚至把黄柏、知母当成神药到处用。但其实呢,不管是天癸没来的时候,还是阴阳自然减半的时候,都和气有密切关系。虽然形体属于阴,但气和阳是紧密相连的。这一点对我们理解生命的本质可是非常重要的。
阳的意义那可是重大非凡啊。阴是以阳为主导的,它关系到万物造化的根源,更是生命的根本所在。这里面最重要的几个方面呢,包括形体与气、寒热还有水火。
从形体与气的角度来看,阳化成气,阴形成形体。但是我们身体的温暖、活力以及五官五脏这些神奇的功能,可都是源自阳气。当阳气没了,身体就变得冰冷,感觉也没了,这时候虽然形体还在,但生命已经没了,这明显就是阴多阳少的状态。
从寒热的角度说,春夏的温暖属于阳,秋冬的寒冷属于阴。在长夏的暑热中,草木昆虫虽然受煎熬但还是生长得很繁茂,因为热能够催生万物;可一旦遇到寒霜,它们就马上枯萎了,这就说明寒没有生机还让人害怕,也表明寒比热更具威胁性。
从水火的角度分析,造化的权力通过太阳、火、水、月亮这四象来体现。太阳是阳中的阳,月亮是阳中的阴,水是阴中的阴,火是阴中的阳。阳气刚,所以太阳不会熄灭,水不会干涸;阴气柔,所以火有时候会熄灭,月亮有时候会缺损。只有那不会熄灭的才是真火,能孕育生命;普通的火可能就只是烧焦东西。天一生水,这里的“一”代表阳,水的生机和流动都离不开阳的主导。
要是阳气不充足,生命的活力就会受限,更别说没有阳的时候了。所以阳怕衰退,阴怕过盛。其实不是阴自己能变盛,而是阳衰了阴才会相对显得盛。万物的生和死都和阳有密切关系,阳来了就生,阳走了就死。就像太阳,冬天的时候离我们远一点,就带来了严冬,万物都凋零了。人也是这样,有阳就生,没阳就死。阳衰就是亡阳的开始。
在古代经典里也强调了,阴阳的关键在于阳密,阳就像天和太阳,没了它生命就没光彩了。那怎么保住这至关重要的阳气呢?关键就是找到根本,命门就是这个根本所在。命门是先天赋予我们生命的地方,也是后天我们生命得以延续的关键。它虽然看起来像是至阴之地,但实际上是元阳的所在。而脾胃只是后天水谷的根本,相对来说只是元阳的辅助。
总的来说,我们得深刻认识到阴阳的平衡以及阳气对生命的重要性,通过关注命门这些关键部位,来维护生命的活力和健康。
补气补血补阴补阳药40味,专门针对全身气血阴阳大亏虚。
《中医补气、补血、补阴、补阳良药详解》
一、补气药
1. 人参:3 - 9 克。大补元气,复脉固脱,补脾益肺,生津养血,安神益智。适用于元气虚损、气短乏力、心悸怔忡等症。
2. 黄芪:9 - 30 克。补气升阳,固表止汗,利水消肿,生津养血,行滞通痹,托毒排脓,敛疮生肌。可用于脾气虚、肺气虚等引起的倦怠乏力、自汗等。
3. 党参:9 - 30 克。健脾益肺,养血生津。对脾肺气虚、气血不足之人有良好的调养作用。
4. 白术:6 - 12 克。健脾益气,燥湿利水,止汗,安胎。常用于脾胃虚弱、水湿内停之证。
5. 山药:15 - 30 克。益气养阴,补脾肺肾,涩精止带。可改善肺、脾、肾三脏气虚阴虚之症。
6. 甘草:2 - 10 克。补脾益气,清热解毒,祛痰止咳,缓急止痛,调和诸药。在方剂中起到调和作用,也可用于心气不足等。
7. 大枣:6 - 15 克。补中益气,养血安神。可用于脾虚食少、乏力便溏等。
8. 西洋参:3 - 6 克。补气养阴,清热生津。适合气阴两虚有热之人。
9. 太子参:9 - 30 克。益气健脾,生津润肺。常用于脾虚体倦、食欲不振等。
10. 白扁豆:9 - 15 克。健脾化湿,和中消暑。对脾虚有湿之人有益。
二、补血药
1. 当归:6 - 12 克。补血活血,调经止痛,润肠通便。为补血要药,可用于血虚萎黄、眩晕心悸等。
2. 熟地黄:9 - 15 克。补血滋阴,益精填髓。适用于血虚、肾阴虚等证。
3. 白芍:6 - 15 克。养血调经,敛阴止汗,柔肝止痛,平抑肝阳。可用于血虚萎黄、月经不调等。
4. 阿胶:3 - 9 克。补血滋阴,润燥,止血。对血虚、阴虚出血等有良效。
5. 何首乌:6 - 12 克。制何首乌可补肝肾,益精血,乌须发,强筋骨;生何首乌可解毒,消痈,截疟,润肠通便。
6. 龙眼肉:9 - 15 克。补益心脾,养血安神。用于气血不足、心悸怔忡等。
7. 鸡血藤:9 - 15 克。活血补血,调经止痛,舒筋活络。对血虚兼血瘀之证适宜。
8. 紫河车:1 - 2 克。温肾补精,益气养血。可用于虚劳羸瘦、气血两虚等。
9. 桑椹:9 - 15 克。滋阴补血,生津润燥。适用于肝肾阴虚、血虚等。
10. 枸杞子:6 - 12 克。滋补肝肾,益精明目。也有一定补血作用。
三、补阴药
1. 北沙参:5 - 12 克。养阴清肺,益胃生津。用于肺阴虚、胃阴虚证。
2. 南沙参:9 - 15 克。养阴清肺,益胃生津,化痰,益气。作用与北沙参类似但略有不同。
3. 麦冬:6 - 12 克。养阴生津,润肺清心。对肺胃心阴不足有效。
4. 天冬:6 - 12 克。养阴润燥,清肺生津。常用于肺肾阴虚之证。
5. 石斛:6 - 12 克。益胃生津,滋阴清热。对胃阴虚、肾阴虚有较好疗效。
6. 玉竹:6 - 12 克。养阴润燥,生津止渴。可用于肺胃阴伤之证。
7. 黄精:9 - 15 克。补气养阴,健脾,润肺,益肾。对气阴两虚之人有益。
8. 百合:6 - 12 克。养阴润肺,清心安神。用于阴虚燥咳、失眠心悸等。
9. 墨旱莲:6 - 12 克。滋补肝肾,凉血止血。有一定补阴作用。
10. 女贞子:6 - 12 克。滋补肝肾,明目乌发。适用于肝肾阴虚证。
四、补阳药
1. 鹿茸:1 - 2 克。壮肾阳,益精血,强筋骨,调冲任,托疮毒。为峻补之品,适用于肾阳不足、精血亏虚等。
2. 淫羊藿:6 - 10 克。补肾阳,强筋骨,祛风湿。用于肾阳虚衰、风湿痹痛等。
3. 巴戟天:3 - 10 克。补肾阳,强筋骨,祛风湿。与淫羊藿作用相似。
4. 仙茅:3 - 10 克。补肾阳,强筋骨,祛寒湿。对肾阳不足、寒湿痹痛有效。
5. 杜仲:6 - 10 克。补肝肾,强筋骨,安胎。常用于肝肾不足之腰膝酸痛等。
6. 续断:9 - 15 克。补肝肾,强筋骨,续折伤,止崩漏。对肝肾不足、跌打损伤等有效。
7. 肉苁蓉:6 - 10 克。补肾阳,益精血,润肠通便。适用于肾阳不足、精血亏虚之便秘。
8. 锁阳:5 - 9 克。补肾阳,益精血,润肠通便。与肉苁蓉功效类似。
9. 补骨脂:6 - 10 克。补肾壮阳,固精缩尿,纳气平喘,温脾止泻;外用消风祛斑。用于肾阳不足等证。
10. 菟丝子:6 - 12 克。补益肝肾,固精缩尿,安胎,明目,止泻;外用消风祛斑。可补阳益阴。
最后,希望朋友们再关注《杏仁弦道》及《华康中医馆》两个公众号,里面的内容同样精彩!
图片
版|权|声|明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