倪海厦《黄帝内经》笔记(三八二)第四十三篇●痹论篇

发布日期:2024-10-14 14:40    点击次数:64

【原文】帝曰:其有五者何也?

岐伯曰:以冬遇此者为骨痹,以春遇此者为筋痹,以夏遇此者为脉痹,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,以秋遇此者为皮痹。

帝曰:内舍五藏六府,何气使然?

岐伯曰:五藏皆有合,病久而不去者,内舍于其合也。故骨痹不已,复感于邪,内舍于肾;筋痹不已,复感于邪,内舍于肝;脉痹不已,复感于邪,内舍于心;肌痹不已,复感于邪,内舍于脾;皮痹不已,复感于邪,内舍于肺。所谓痹者,各以其时,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。

【原文解释】黄帝问道:痹病又可分为五种,为什么?

岐伯说:在冬天得病称为骨痹;在春天得病的称为筋痹;在夏天得病的称为脉痹;在长夏得病的称为肌痹;在秋天得病的称为皮痹。

黄帝问道:痹病的病邪又有内侵而累及五藏六府的,是什么道理?

岐伯说:五脏都有与其相合的组织器官,若病邪久留不除,就会内犯于相合的内脏。所以,骨痹不愈,再感受邪气,就会内舍于肾脏;肌痹不愈,再感受邪气,就会内舍于脾;皮痹不愈,再感受邪气,就会内舍于肺。总之,这些痹证是各脏在所主季节里重复感受了风、寒、湿气所造成的。

【倪师解读】黄帝又问了,痹病为什么可以分为五种痹病?岐伯就回答了,所有的病都与一年四季的节气有关系,冬天发病,称为骨痹,春天发病称为筋痹,夏天发病称为脉痹,至阴指的是脾脏,也就是长夏节气的时候发病为肌痹,秋天遇到为皮痹。

这五种不同的症状,不管什么不同在哪里,都是风寒湿。黄帝又问了,痹病侵犯人体的五脏六腑,这是什么道理呢?岐伯又回答了,五脏都有合的地方,比如说,肺主皮毛,肾主骨,脾主肌肉,肝主筋,这些都有所合。

'病久而不去者,内舍于其合也’病久了,就会停在所合的地方,'故骨痹不已,复感于邪,内舍于肾’,冬天得病,一直停在那里不动,再感于邪,就会跑到肾脏上去;所以,刚开始中了风寒湿,下焦最容易湿,湿伤伤到下肢,膝关节,足踝的地方,髋部也是最容易伤到湿的地方,我们讲湿伤于下焦。

如果骨痹的时候,没有治好,停很久,久病不去的时候,这个病会进入到内脏,风寒湿进入到内脏的时候,五脏六腑是相通的,第一个伤到的就是肾脏。

'筋痹不已,复感于邪,内舍于肝’筋痹,没有把他治好,然后再感受了病邪,这个病邪来一推,就进入到内脏,第一个就会伤到肝脏。

'脉痹不已,复感于邪,内舍于心’,脉痹没有治好,又感受病邪,病情就会加重,久病的话都会跑到内脏,所以,脉痹没有治好,再感受病邪就会跑到心脏里面去。

肌痹没有治好,感受病邪跑到脾,皮痹没有治好,再感受病邪跑到肺。

'所谓痹者,各以其时,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’我们以当令的节气,再受到病邪的时候,病情就会加重,基本上都是风寒湿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下一篇:没有了